媒介豐富度理論(Media Richness Theory)是一個傳播理論,由美國的組織學者 Richard L. Daft 和 Robert H. Lengel 在 1986 年提出。探討不同的媒體(媒介)管道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媒介豐富度理論的關鍵發現指出:不同的傳播媒介具有不同程度的「豐富性」,這代表著媒介能傳達偏好的資訊。例如,同樣都是告白,用文字以及聲音表達,就會讓聽者有不一樣的體驗;聲音會比文字更能傳遞告白所需的情感,換言之,聲音比文字有著更高的媒介豐富度,能承載更多說者想傳達的資訊。
根據該媒介豐富度理論,面對面交流是最豐富的交流形式,而電子郵件和其他文本(特別是純文字)的交流形式則是豐富度最低的;換句話說,我們很難透過純文字解讀留言背後的真實情緒。例如,透過文字或社群媒體傳的訊息無法捕捉到現實的資訊,例如語調或臉部表情。在網路霸凌下,媒體豐富度理論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線上的互動比線下的互動更有傷害性。
光是透過網路上的留言,我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背後的意圖,並誤解留言者的本意,導致引發爭端或是公開出征。此外,網路上的留言中經常缺乏非語言訊息(non-verbal cues, 如:語調、音量、抑揚頓挫)可能使網路霸凌者更容易使受害者失去人性,即使受霸凌者已經留言「我對你的霸凌行為感到非常不適」霸凌者也很難感受到背後的氣憤,並且很有可能更嚴厲地對待受霸凌者。這種非人性化可以使網路霸凌者更容易採取更激進的虐待行為,近年在台韓發生的 N 號房事件就是最明顯的案例。
因此,媒體豐富性理論強調了解不同媒介的局限性並比較不同資訊載體的偏向。從媒體豐富性理論可以發現,解決網路霸凌開端最好的辦法,不是繼續留言回嗆或是開直播噴爆別人,反而面對面的對談最能理解對方的意圖。
此篇圖片由AI生成
Comments